伤寒病少阴阴盛格阳证

2015-01-16  4564  来源:《吴佩衡医案》 

伤寒病少阴阴盛格阳证

马××之子,十三岁,住昆明市。1945 年11月22日,患

伤寒病已廿余日,医者诊治未愈,寒邪引入阴分,格拒真阳浮越于外,致身热夜重,体温摄氏四十余度,反不恶寒,两颧发赤,唇焦而起血壳,头昏不食,欲寐无神,饮水不多,心烦胸闷,胃逆欲呕,小便短赤,大便数日不通,白㾦遍体如麻,脉沉而紧,舌苔白腻。此阳虚阴盛之象,法当扶阳温化,破阴回阳主之。

附片26克 干姜10克 上肉桂3克(研末,泡水兑入) 茯苓10克葱白4茎

23日复诊。服昨方后呕吐涎水数碗,属温药运行,病除之兆。仍身热头昏无神,不渴饮,此伤寒寒极之证,阴寒内盛,阳不胜阴,决无热证,治法不变,

附片50克 干姜13克 上肉桂3克(研末,泡水兑入) 茯苓10克 麦芽6克 葱白4茎

24日三诊。舌苔白腻而润,脉较和缓,昨夜曾大便一次,色黑,初硬而后溏,此里寒内重,阳气尚虚,阳不潜藏,仍潮热,晨轻夜重,头昏欲寐无神,以大剂扶阳抑阴主之。

附片60克 干姜13克 上肉桂5克(研末,泡水兑入) 茯苓10克 西砂仁3克 公丁 1.3克 甘草3克

25日四诊。今晨诊脉,一息五至,状若平脉,舌苔白滑尚厚腻,体温稍降至 39.5℃,昨夜又解大便一次,心烦胸闷稍减,已得熟寐。惟病久里寒尚重,隔拒真阳,浮游于外而潮热,颧赤,多虚汗,头昏无神。此乃中阳不运,阴寒阻遏,胸腹胀闷仍不能食,热饮仅三、四口而已,势必驱尽里寒邪阴,真阳始得返归其舍,潮热诸症,焉有不退之理乎!

附片 100克 干姜16克 上肉桂5克(研末,泡水兑入) 茯神10克 甘草10克

26 日五诊。服昨方二次,于夜晚服药后,反见心中烦躁不安,此乃重剂温药,逐动阴寒,药力与病邪相攻之象。待至清晨,得天阳以助,遂见宁静得寐。刻诊,体温降至 38.7℃,呼吸平和,脉搏一息五至,舌苔仍白腻而滑润。胃寒日久,仍不思饮食,痰多而夹黑血,属寒痰瘀血化行溃退,非热甚灼阴可比。所喜者,两颧赤色减退,白㾦渐靥,体温已有下降,为病退佳兆。此病虚寒已极,决无热象足征,余乃抱定宗旨,仍以扶阳温化辅正主之。

附片 130克 干姜16克 上肉桂5克(研末,泡水兑入) 甘草10克

30 日六诊。昨前三日,病家曾请西医诊治,医者以病情危重又无特效药而告退,又复延余以求尽力挽救之。刻诊脉缓弱无力,舌苔白润,小便已较清长,夜间仍有潮热,病者虚弱已极。此三阴虚寒之证,病情日久,阳神极虚,缓迨延误,恐有虚脱亡阳之虞,仍以扶阳抑阴,强心辅正主之。

附片 130克 干姜16克 上肉桂6克(研末,泡水兑入) 西砂仁5克 公丁3克 甘草10克

12 月1日七诊。体温已降至 37℃,脉象缓弱,一息四至,面颧赤色全退,现出虚寒病容,晦暗无华,昨夜得汗,身热退后,反畏寒,属阴退阳回,阳气虽已来复,尚虚弱而无力以卫外所致。昨夜大便一次,色酱黑而溏,虽唇焦有黑血壳,然始终不见渴饮,此三阴寒极之证,阳神太亏,仍以扶阳扶正主之。

附片 130克 干姜20克 上肉桂5克(研末,泡水兑入) 西砂仁10克 茯神10克 苡仁20克 甘草10克

2日八诊。今晨诊视,体温 37.2℃,脉象缓弱,一息四至,舌白润,各节病情均见好转,口淡无味,不思饮食。此乃病久中宫太寒,脾胃阳虚,司运失权,俟邪阴逐尽,中阳来复,则渐可思食矣。仍以扶阳扶正主之。

附片 130克 干姜25克 上肉桂6克(研末,泡水兑入) 西砂仁10克 老扣仁3克 炙甘草10克

3日九诊,体温摄氏 37.8℃,脉和缓,唇上黑血壳已脱去,舌苔较退,唇舌均转红润,不渴饮,胃气渐复,刻有思饮之意,入夜微有咳声。乃里寒尚未肃清,元阳仍虚,仍以扶阳辅正主之,稍佐治咳,切忌过早施用滋补之剂。

附片 130克 干姜25克 上肉桂6克(研末,泡水兑入) 西砂仁5克 法夏10克 炙冬花5克 吴萸6克 炙甘草10克

4日十诊。体温降至 36.7℃,咳已止,阳神尚虚,照昨方再进一剂。

5日十一诊。脉缓弱,苔已退,唇舌红润,不渴饮,小便清长,晨间体温 36.5℃,惟睡眠少,胃口不开,头上时有冷汗,阳神太亏,继以扶阳健胃,养心安神主之。

附片 160克 干姜65克 西砂仁6克(捣) 上肉桂5克(研末,泡水兑入) 老扣仁3克(捣) 炙远志6克 朱衣茯神10克 炒枣仁10克 琥珀3克(研末,兑服) 甘草6克

6日十二诊。脉象、体温已正常,唇舌红润,昨日已进饮食,睡眠转佳,阳神尚虚,仍以扶阳辅正主之。

附片 130克 干姜20克 上肉桂5克(研末,泡水兑入) 西砂仁6克 明党参20克 甘草6克

7 日13诊。脉、舌,体温均如常,二便通畅,饮食、精神转佳,大病已退,渐加调补,可期痊愈。遂拟扶阳建中调理善后,数剂而后恢复健康。

附片 100克 干姜16克 西砂仁6克(捣) 老扣仁3克(捣)上肉桂10克(研末,泡水兑入) 口芪20克 明党参20克 炙甘草6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