野外采集标本 喜获巨型葛根

2015-01-02  3562  来源:中国中医药报 

走进鸡公山

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鄂、豫、皖三省交界处,属河南省信阳市,东经114°05′,北纬31°50′,面积2917公顷。境内多山、属大别山系,兼跨桐柏山和淮河平原。地形复杂多样,沟壑纵横,气候温和湿润,药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,约1800余种,被誉为天然药用植物园。

在考察工作中,李天祥老师常常不辞劳苦,为队员们探好较为安全的路径,自己却深入更为危险的山林腹地寻找那些难得一见的稀有野生药材;回到宿地,李老师还顾不上休息,就马上查找对比文献图谱,对采集回来的各种植物,尤其是平日没有见过的植物进行定名。我们两名队员尽管是初次进入大山深处进行考察,但仍然要求自己在简陋的生活条件和复杂的自然环境中,尽可能地多做工作,并抓紧时间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,学习那些在校园里学不到的宝贵知识。

天公总是不作美,从进山的第二天起,鸡公山地区便开始时断时续地降雨。雨水使得原本湿滑的山路更加泥泞,那些山间的小溪流此时汇聚成一条条数米宽的小河,原本可以踩着大石头渡过的小河水量暴涨,大家不得不从没过大腿深的汹涌河水中趟过。每一次从山上归来,每个人的身上、鞋子都是湿漉漉的。湿了的衣物又滚上山里的泥土,渐渐连衣服的本来颜色都看不出了。头一天又湿又脏的衣服,用河水简单洗洗,第二天不管干不干又穿在身上。10天里,我们自己也忘了有多少时候穿得是干爽的衣服,似乎身上总是潮湿的,混合着野外特有的泥土与植物的芬芳。

除了不利的气候,每个人都有过被黄蜂蜇咬的经历,至于蚊子等其他一些叮人的小昆虫更是数不胜数;鸡公山一带深山中常有野猪出没,虽然野猪并不会主动攻击人类,然而山下村民在山中设置的捕兽器却给大家造成潜在的危险,一名队员在下山途中就险些踏中捕猎野兽的铁夹。

苦中作乐压制标本

由于山间的天气阴晴不定,时有山雨突降,因此在天气条件非常不理想的时候大家就不会冒险进山了。然而不进山并不意味着休息,在李天祥老师的指导下,队员们就利用下雨的时间段对采集回来的植物标本进行初步压制。为了使来之不易的植物在经过数次压制并最终制作成标本后,仍能够保持较好的形态和颜色,必须用醋酸对其进行处理。宿地条件有限,大家用烧木柴的小铁炉架起不锈钢锅对植物进行加工,醋酸被加热至沸腾后发出难闻的刺鼻气味,加之木柴受潮后燃烧产生的浓烟,熏得人睁不开眼睛。院子里除了狭窄的屋檐下面之外,没有其他遮雨的地方,因此队员们经常要打着伞进行标本压制工作。简陋艰苦的条件毫不影响大家工作的热情,反而苦中作乐,戏称这种工作环境为“烟雨蒙蒙”。

喜遇巨型葛根

在这短短十天里,大家采集到六百余份药用植物标本,如五味子、肉桂、柴胡、厚朴、半夏、天南星、七叶一枝花……谁也没想到一个惊喜悄然而至。那是进山的第六天,在向导的指引下,李天祥老师刚刚带领大家采集到大血藤,正在继续向山顶进发的途中,李老师和向导陈师傅忽然在山崖边发现了成人手臂粗细的野葛藤茎。经验丰富的李老师马上想到地面上的野葛藤茎如此巨大,那么它的地下药用部位的根肯定同样巨大而稀有,于是一起顺藤摸瓜,终于找到了野葛生长在矮崖下面的藤茎基部。

将表层的泥土清理后,果然在地下发现其巨大的主根,从一处支根的断面可以看出该野葛根不仅巨大而且长势良好,纤维性大,颜色新鲜。可是当时手头的工具太简陋了,仅有一把刀和一把头部15厘米长的小镰刀。李老师思考后毅然决定,标本实在罕见难得,无论多么困难,一定要将这块葛根挖起并搬下山。于是,大家动手,经过大半天的刀挖手刨,终于将这块“大宝贝”呈现于地面。然而,要把这庞然大物从深山老林、灌木丛生的二十余里山路运出实在不易,当时,还下着雨,李老师和陈师傅两个人轮流扛运,最终一同将这“宝贝”搬运回宿地。经过洗刷,这块“大宝贝”渐渐露出它的面目——深灰色的粗糙外皮,整体一人多高(大约190cm),根粗处直径24cm,鲜重六十余斤。

收获

这一次鸡公山之行,收获颇多,首先,对这一地区的药用植物分布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察,采集到六百余份标本,也采集到何首乌、七叶一枝花、乌头、虎杖等名贵鲜药材,并连根一起带回,现种植在校药用植物园,以供师生观察、学习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意外采获的巨型野葛根,现存放在校中药标本馆。经李天祥老师鉴定,此野葛根可能已生长上百年之久。此外,这一次鸡公山之行,对于参与此次野外采集的我们来说,收获的不仅是两大摞沉甸甸的标本,更重要的是丰富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人生经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