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大师都是从经典中“爬出来的”

2014-11-21  4251  来源:中国中医药报 

拜读张毅先生11月12日刊于《中国中医药报》“回归经典是中医继承方式的悲哀”一文后,感到震惊。之所以震惊,并非是作者发现了“新大陆”,而是其彻底否定经典的观点。

他警告人们,钻到经典的故纸堆里会爬不出来。真如其所言吗?众所周知,历代名医,无一不钻研经典。唐代王冰精研《内经》历时十二年而成就《素问释文》二十四卷,清代赵学敏除四大经典外,还旁及《道藏》、《石室》等古籍,明代张景岳在《类经》序中感叹道:“奈何今之医者,亦置《灵》、《素》于罔闻……而绝人长命。” 

近代名医萧龙友、孔伯华、汪逢春、施今墨、丁甘仁、蒲辅周、岳美中、邓铁涛、李聪甫、关幼波、刘渡舟、朱良春等等,无一不精通经典,他们都视经典为中医高楼的基石。按张先生之言,这诸多古今名医都会闷死在经典的故纸堆里而爬不出来了。

张先生说:“‘熟读王叔和,不如临证多’已非指王本人,实是指中医理论和经典的代名词……要解决中医的治病问题,反而不如临证多……。”其实,“熟读王叔和,不如临证多”这句话是强调要多临床、多实践,这是历来中医界的共识。很显然,张先生的这种说法属一知半解。

本来,对学术问题,大家可以各抒己见,相互争鸣,可以活跃学术气氛,通过争鸣明辨是非,促进中医药的发展。然而对于一个涉及中医命根的问题,妄言太过,则不是一种谦虚务实的致学态度。试想,我们在博大精深的中医学海里,到底知道了多少?经典对于一个书呆子来说它是教条,而对于一个深究而又有悟性的人来说,那种潜移默化能教会人运用中医的思维去辨证、用药、治疗。对于古代先哲们的遗产,我们应当持谨慎、谦虚的态度,不要过分骄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