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病到医院 小病何处去

2014-11-19  3729  来源:家庭医生报 

我国的医改政策鼓励居民“大病到医院,小病到社区”、“大病不出县,小病不出乡”。然而,一个新的现实问题是,基层医生看病的积极性在下降,医疗服务能力在退化,很多地方甚至出现推诿患者的现象,导致居民“看小病也要到大医院”。

随着医改的深化,很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告别了“以药养医”,过度医疗得到有效遏制,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增强。但是,基本医疗服务却在急剧萎缩。据报道,安徽含山县8个乡镇卫生院,住院楼几乎都空了,病人寥寥无几。近两年,我国乡镇卫生院门诊量和住院量均呈负增长。而县级医院的门诊量和住院量却呈“井喷式”增长,甚至出现了罕见的“住院难”。县医院“爆满”的主要原因是:一方面新农合保障水平提高,农民有能力到县城看病了;另一方面,基层医疗机构转诊甚至拒收病人,使得病人大量涌进县医院。“看病难”正在从大城市向县级城市蔓延。

为什么基层医生不愿看病了呢?原来,很多地方实行了收支“两条线”改革,医生的基本工资有了保障,而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在公共卫生服务上,如健康档案管理、免疫接种、产后访视、健康教育等。在基本医疗方面,医生只能开基本药物,客观上限制了其他医疗服务项目的开展。同时,医生即便做更多的医疗服务,收入也要上缴财政,因此缺乏“多干活”的积极性。而在农村地区,由于乡镇卫生院实行了基本药物制度,乡村医生靠看病卖药无法赚钱,只能从公共卫生服务中获得补贴。因此,村卫生室的基本医疗功能也在萎缩。

应该说,医改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合理配置医疗资源,方便居民就近看病,改变“大医院人满为患、小社区门可罗雀”的现状。过去,由于政府投入不足,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过度逐利,大处方、滥检查等屡禁不止,因此,我国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能重新定位,将工作重点转向了公共卫生。但是,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是基层医疗卫生的“两翼”,二者不可偏废其一。基层医生既要“防病”也要“治病”,而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。如果厚此薄彼,必将使基层网底的医疗服务能力趋于弱化,导致新的“看病难”,从而违背了改革的初衷。